2014-12-19

皮件 | 復刻年代的淺色選擇 白色肩背包




----------

這次使用的皮革:義大利白色Belly

----------

一直很想要個白色包包,理想的樣貌來自電影「姐妹」裡黑人幫傭的那個白色肩包。
以前的古董包出很多杏仁白、象牙黃這樣淺淺的顏色,也許在那時候,
包包除了裝東西還有點品味上的堅持。
現在滿街都是深咖或黑雖然耐卻讓包包的選擇頓時大失一塊。

這次的作品構思很久,大約從2013年底開始,腦海裡的草稿改了又改。
這個階段的我深深體會到心跑得比手還快的無力感,技巧上的拙劣也處處可見。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包包四個角的立體感:
皮革是硬的但其實又是軟的,怎麼運用軟的特色卻維持硬的挺,對初學者來說是個難題。
還有修修改改的過程導致四個圓角的角度都不同,這時候很懊惱自己的數學不好,
遇到圓角和特殊角度時都只能憑直覺去修正。
拆掉重做幾次之後發現用平行剪可以解決兩片皮孔洞對不準的問題,
加上鎈刀微調就好很多了。

再來是首次嘗試增加內裏,內裡通常用豬皮內裏(俗稱麡皮):
軟的跟布一樣的內裡黏貼和修邊是最難的部分,
後來每次在貼內裡的時候就會想起以前大學色彩學畫色票的日子,
把內裡當作卡點西德去貼就抓到重點了!
修邊則要利用不會拉扯皮革的pizza刀(皮革人對圓刀的暱稱)才能修得剛剛好。


其他小差錯就更多了,有裝錯方向的帶扣和設計太短的背帶等等。
完成的那一刻覺得「哎呦完成了但不是很滿意(煩),怎麼到處都是瑕疵」
好像生了一個醜醜小孩的壞媽媽心態,眼裏看到的都是缺點。
但到最後還是很樂此不疲的背著它到處走,算是一種口嫌體正直吧(哈







----------
//小記//
白色包包在夏天是搭配的好幫手,最近香港進入寒冬,
一片黑嘛嘛的穿搭中冒出一點白,這就是留白的藝術吧~

這包包後來被我厚臉皮的拿去給老闆過目,竟也演變成我皮革教學職涯中的第一個作品,
之後邊教邊在心裡不停地修正,教出來的學生作品每個都比我自己做的還要優秀很多,
也沒有再發生帶扣裝反這種幼稚錯誤了:)
----------






2014-12-06

生活 | Meet Tsuchya Kaban


----------

在香港的生活裡,除了偶爾的朋友邀約以外,從每天10點到晚上睡前幾乎都是跟皮革共處。連這天也是一樣,下了班之後匆忙的趕到灣仔日街參觀土屋鞄一月一會的皮革工藝日。

     土屋鞄是日本的手工書包老品牌,好像一個皮件品牌的開端都要從生活中挖掘一樣,當初為了成為日本小學生求學期間一起分擔重擔的角色,而成立的品牌,現在追隨著的族群從「小學生」也漸漸成長到「社會人士」了。 

一月一會的活動是邀請日本的皮革師傅,(通常是單一品項小組的組長,來香港開設為時一天的工作坊,然後在工作方的前一夜就會有個小小的交流會,讓那位師傅跟大家聊聊他帶的那款包包小組製作過程,特別的是完全開放性的Q&A時間,幾乎有問必答。


“真正的職人不在乎被學走吧,
若能遇到欣賞這些細節的人比起這種無謂的戒心才是交流的意義 。”


那天有點做作( 哈哈)帶著自己做的小圓餅包前往活動,果然被老師注意到並說這包包是自己做的吧?做起來應該不容易噢,簡短討論了一下使用的皮革跟特色等等老師又轉頭和別人拍照了。 其實是一個很清淡的活動,來的人不多,老師跟翻譯就站在兩步遠的距離,也沒有華麗的排場,在香港目前很少遇到這樣的場面,畢竟這是個虛華的城市啊。
   



----------
//小記//
那天離開後,在星街的公園裡坐了很久。
有些想法;做皮件的圈子裡和圈子外常會有兩種聲音 
“這技巧我也會他竟然要賣這價錢我不如自己做”
“這材料費才$$ 看起來也不難我說不定可以自己做”
但大家忽略了背後的心意,設計一個包包出來的故事還有過程投入的熱情,
那是無法量化的價值。

即便我會做包包了,那天晚上仍然像個小女孩逛街一樣,忍不住列購物清單
但心裡多了同為皮革人的敬佩和看齊。
----------



















2014-12-05

皮件 | 心目中的圓圓手拿包





----------

這次使用的皮革:歐洲植鞣雙肩 牛皮

----------


這個反轉圓餅包的概念大概在夏天的時候開始的。

每次總在特殊的場合之前冒出靈感然後讓自己匆忙的想在活動前完成,
過程中最大的變動是包身的皮革。
最初想法想使用植鞣皮與鉻鞣皮表現軟與硬的結合,
開啟的方式則很像鐵盒水果糖上的膠帶。
(最後當然沒趕上)


直到又另一個特殊場合迫在眉睫,
想把包包趕出來的心情就像一定要在聖誕party前找到一雙相稱的新高跟鞋一樣。
終於,在好友的婚禮前完成並帶著它出席,閃電返台的短短幾天獲得很多好評,
於是信心大增的在回香港後又著手第二個修改的版本,可以說是是近期最喜歡的一件作品。

經過幾次失敗調整還有平均一個包要 拆掉重做10次左右的經驗,有幾個必備條件:
軟皮(油脂含量高的最好)、平順縫線、反轉的勇氣(前面忍住的煩悶,這時候用力宣泄!

初次在包包上嘗試反轉的技巧,
若是在布上真的是易如反掌,皮革則是截然不同的脾氣啊。
當然最後還是逃不掉一點點磨邊的功課,但把全部精力都花在背帶跟手把的磨緣,
似乎更能好好的認真拋光。

關於磨邊也嘗試過幾種不同的方式:
日本流行的磨邊蠟、傳統的CMC還有黃耆膠,之後再另外單獨記錄。

雖然很花時間,但「磨邊」在學習皮件的過程中,我一直把它當作一種開頭和收尾的修練。好像以前學書法時,老師總會要求我們磨墨,其實那是一種進入狀態的儀式,
透過味道、手的感受、眼神的注視、還有漸漸靜下來的心, 才能夠進到皮革的神秘世界(哈



    







----------
//小記//
其實心裡預設的想法是把製作過程片段的拍成小短片,但礙於在香港孤家寡人的住著,
目前想到能拍到第一人稱視角的方法,就是把單眼夾在肩膀上(?!)
所以...下次吧哈哈
----------




2014-11-17

皮件 | 與皮件的初戀 零五金背包

       
大概去年這時候,才剛剛開始接觸皮革
從採購包包開始,從初生之犢開始

2013年10月
擁有的第一張義大利翡冷翠肚邊皮,和第一組皮革工具
一無所知的買了幾本書就開始動手做



第一個作品深知自己的能力初淺,選了零五金的款式練習。
做完後過沒多久就被我拆掉了,當時覺得做了再拆是件大工程,
殊不知在之後的每一天裡,拆掉重做,有多稀鬆平常。
何況那時候連線都還縫不直呢(笑

-----

回頭看這一年,一直都覺得縫製包包的過程像一種禪修 ;
必需心要靜 手要穩 念要清
這樣才做得出好看的作品,也才不會亂了製作的順序
因為如此,經常面帶嚴肅的低頭做事同時心裡不斷的跟自己對話。
常常在遇到技術上的新考驗或是設計上的瓶頸後,
發現這些心得似乎都可以套用在生活裡感情中,
一次全說完太刻意,希望之後每次遇到新的想法時可以搭配著作品一起記錄下來。